米糠油的壓榨歷史
- 分類:新聞中心
- 作者:佚名
- 來源:互聯網
- 發布時間:2022-08-15 15:37
- 訪問量:
【概要描述】米糠油壓榨在我國己有較長歷史,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展了以米糠榨油為重點的綜合利用工作,70年代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以米糠和玉米胚芽為中心的綜合利用在全國范圍內再度掀起,米糠油產量一度達年產8萬噸以上。但由于當時的米廠規模較小,米糠榨油難以形成規模,加之米糠保鮮及精煉技術等不過關,加之后期受進口油脂油料的沖擊,各地米糠油廠步履維艱。近幾年國家對米糠資源的利用開始重視,加上稻米加工企業的規?;a
米糠油的壓榨歷史
【概要描述】米糠油壓榨在我國己有較長歷史,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展了以米糠榨油為重點的綜合利用工作,70年代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以米糠和玉米胚芽為中心的綜合利用在全國范圍內再度掀起,米糠油產量一度達年產8萬噸以上。但由于當時的米廠規模較小,米糠榨油難以形成規模,加之米糠保鮮及精煉技術等不過關,加之后期受進口油脂油料的沖擊,各地米糠油廠步履維艱。近幾年國家對米糠資源的利用開始重視,加上稻米加工企業的規?;a
- 分類:新聞中心
- 作者:佚名
- 來源:互聯網
- 發布時間:2022-08-15 15:37
- 訪問量:
米糠油壓榨在我國己有較長歷史,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展了以米糠榨油為重點的綜合利用工作,70年代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以米糠和玉米胚芽為中心的綜合利用在全國范圍內再度掀起,米糠油產量一度達年產8萬噸以上。但由于當時的米廠規模較小,米糠榨油難以形成規模,加之米糠保鮮及精煉技術等不過關,加之后期受進口油脂油料的沖擊,各地米糠油廠步履維艱。近幾年國家對米糠資源的利用開始重視,加上稻米加工企業的規?;a,米糠保鮮和精煉技術的提高,我國稻米油產量逐年提高。近幾年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的專家、益海嘉里“金龍魚”稻米油生產企業等各界人士的推動,米糠油的生產和銷售發展勢頭良好,但客觀上講,我國的米糠油生產,從規模上與米糠油第一生產大國印度存在差距,從核心技術與裝備上與米糠利用的發達國家美國與日本也存在客觀差距,油脂工程師之家認為,米糠油的開發利用,既不能忘自菲薄否定國內米糠油發展的歷史,又不能盲目自信,妄言戰勝和超越,借鑒發達國家的發展技術與經驗,對油脂行業充分利用資源,促進技術進步,行業有序競爭大有益處。本平臺收集整理日本、美國、印度、中國等米糠榨油的歷史與同仁分享,以期共同提高。
米糠油早起研發歷史
1893年英國人Smethem發表了米糠油的性質,比重0.8907,皂化價193.2,碘價96.4。1903年,Brown發現米糠油的酸值在生糠中變化較快,并測定米糠中含有脂肪酶,時人稱之為油脂分解酵素Lipase。
1910年,日本第一三共株式會社顧問鈴木梅太郎博士成功地從米糠中提取出一種水溶性微量營養素復合物,并將其命名為aberic acid,鈴木發現這種復合物在治療腳氣病患者中的作用,到1935年,這種化合物被成功的精制收集,并被描述為“谷維素”。
1911年,筑本( Tsujimoto)分餾米糠油的脂肪酸組成為棕櫚酸20%,油酸45%,亞油酸35%。1914年左右美國路易斯安那Lousiiana擬使糠油加工工業化,結果因成本高而失敗。其后意大利開始用浸出法取油,并以制肥皂。
日本米糠油的發展歷史
1926年左右日本學術界開始注意米糠油問題,經歷了水壓機榨油、螺旋機榨油和浸出法取油等幾個階段,到1934年東京三東糠工業會社開始用苯浸出糠油, 1935年日本米糠穩定化技術得到發展,二戰期間浸出溶劑供應緊張,各地皆放棄浸出法制油而改用壓榨法,1937年東京米糠利用研究所用壓榨制油法研究成功。1938年4月18日,九州精米株式會社于九州市小倉北區成立,它的前身是一戰期間加藤平太郎創建的加藤精米所。加藤平太郎是日本米糠油產業化的創始者。
因壓榨法成本低,品質優,但糠粕中仍含有9%左右油分,適合飼料用。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日本米糠制油工廠有80余家,每年產油2萬余噸。
戰后日本的米糠浸出得到恢復,采用的溶劑為已烷,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O年間日本有二百八十六個浸出廠,到一九五一年只剩下十九個,奧利薩油化株式會社(オリザ油化、Oryza Oil & FatChemical)就是其中一個。奧利薩油化株式會社1939年(昭和14年)在岐阜縣羽島郡笠松市創立了岐阜稻油工業所,通過壓榨法進行生產,1949年引入溶劑浸出法。1954年(昭和29年)改組為岐阜糠油工業株式會社。1964(昭和39年)更改公司名稱奧利薩油化株式會社(國內也有譯為沃利查油化公司)。
奧利薩公司的申請的美國專利
1976年奧利薩油化株式會社成功開發低溫提取法NEM(new extraction method),以及新的油脂精煉法NRM(newrefining method), 在1982年獲得美國專利。NEM是溶劑溫度20℃的極度低溫油的浸出方法。NRM是在高真空下的蒸餾脫酸油脂精煉法。1979年3月奧利薩油化公司來中國推廣其專利技術,詳見《米糠浸出及糠油精煉》(中國油脂雜志1979,04)。1986年奧利薩油化公司向中國湖北荊門油脂食品廠、湖南省和四川等地出口米糠油脂精煉成套設備。1988年(昭和63年),向臺灣、緬甸出口nem成套設備,設備合同系與“三菱重工業(株)吉野制作所合作”,故國內一些文章介紹時,描述為吉野制作所連續精煉工藝。
米糠油公害事件
1968年3月,日本的福岡縣,長崎縣等地區的幾十萬只雞突然死亡。經調查,發現是飼料中毒,經過追蹤調查,這起事故最終被證實是來自福岡縣北九州市的一家食用油工廠生產的被多氯聯苯污染的米糠油引起的。造成這起嚴重米糠油公害事件的是カネミ倉庫株式會社(カネミそうこ)は,這家企業的前身正是生產米糠油的始祖加藤平太郎創建的加藤精米所,加藤三之輔任社長的東邦倉庫株式會社,這家工廠米糠油脫臭用來加熱油的熱媒就是“多氯聯苯”,這是一種傳熱性能良好的載體。在正常的工藝中,多氯聯苯和油是在換熱器中進行換熱,并不會直接接觸。但是這家工廠車間設備的老化以及管理不善,使得多氯聯苯的管道破裂使得部分多氯聯苯混入了正在加工的米糠油中,事后將污染的米糠油(暗油)銷售給飼料企業,最終引起人畜中毒事件。這一事件在日本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我國臺灣方面于1937年(民國26年)基隆玉福精米所最先榨油,后因戰事關系于日本政府鼓勵下,臺北、桃園、臺中、臺南等地相繼設立糠油工廠,全盛期間月產糠油3噸。
在日本事故發生的11年之后的1979年4月,臺灣地區的彰化縣鹿港、福興、秀水、埔鹽等鄉鎮附近的居民突然罹患未曾見過的皮膚病,病癥有眼皮腫、手腳指甲發黑、身上有黑色皮疹,由于患者的人數高達數千人,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事后的調查顯示,彰化縣的彰化油脂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被多氯聯苯污染的米糠油是這起事故的罪魁禍首。這起事故的原因跟日本的米糠油中毒事件完全一樣,也是脫臭過程中作為傳熱介質的多氯聯苯自管路中泄漏出來,污染了米糠油。臺灣的這起事故發生在米糠油身上,消費者從此對米糠油心有余悸,米糠油也基本從臺灣的食用油行列中退出。
美國米糠油生產知名企業
美國米糠油的生產始于1914年路易斯安那州,但工業化壓榨沒有成功。20世紀60年代建造了另一家工廠,由于經濟上的原因最終在80年代后期關閉。
1993年7月東京油脂工業株式會社根據他們在日本東京工場的米糠油生產技術和50多年經驗,與國際貿易公司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Itochu Corporation)、美國阿肯色州的斯圖加特稻田食品公司Rlceland Foods Inc 聯合投資1000萬美元建成年處理一萬五千噸米糠的加工廠,浸出器采用皇冠公司設備,米糠日處理量400噸,糠油產量80噸/天。
差不多同期,美國的另一家加州的埃爾多拉多山(El Dorado Hills)的NutraCea和RiceX Co.兩家公司聯合開發了一種方法,以防止米糠變質。在此之前,該公司對“水稻穩定化”(rice stability stability)的專利生產工藝進行了大約25年的產品研究,這項工作最初是與美國農業部進行的,NutraCea公司于2009年收購巴西Pelotas最大的稻米油廠,并將其產能擴到為年處理米糠21萬噸。2012年該公司改名為稻糠技術公司RiceBran Technologies。
目前稻田食品公司與稻糠技術公司是美國主要的米糠油加工商,也是世界領先的米糠健康食品生產商。在日本,奧利薩、J-oil、筑野食品等老牌糠油生產企業在行業內深耕多年,擁有多項自主研發技術。
日本與美國是目前米糠開發、生產技術最先進的國家,除了米糠油的生產外,以脫脂米糠為原料的各種食品、飲料等高附加值產品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國內企業超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